近日,我院丁春邦教授领衔的植物系统发育与资源利用团队在油茶系统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采用近似贝叶斯计算(ABC)与生态位模型(ENM)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我国油茶的独特系统地理结构及种群进化历史,为油茶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但其野生种群的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仍知之甚少。本研究对中国33个油茶居群的389份油茶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利用来自15条染色体的20对SSR引物和2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rbcL和psbA-trnH)进行了系统地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油茶核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在系统地理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cpDNA未表现出显著的系统地理结构,与SSR数据中可识别的地理格局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核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之间的遗传差异可能解释了不同的系统地理模式。结合生态位模型(ENM)和种群结构分析,确定了横断山脉(HMR)和中国东南部为油茶在末次冰盛期(LGM)的两个潜在避难所,南岭山脉被认为是一个分散走廊,促进了这两个避难所之间有效的植物区系交换,从而促进了油茶的广泛分布和稳定的进化史。此外,保护这些野生资源将有助于保护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并为未来的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以上研究成果以“Deciphering the evolutionary imprint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delineating its distinct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and demographic history through microsatellite and plastid fragment”为题,发表在生物学领域二区TOP期刊《BMC Plant Biology》。学院丁春邦教授为通讯作者,陈涛副教授和已毕业硕士生向婷婷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24YFHZ0236)和雅安市雨城区科技计划项目(2023QXHZ06)的资助。